車內放置易燃物:隱形“炸彈”
誤區(qū):夏季將香水、打火機、充電寶放中控臺。
風險:陽光直射下密閉車內溫度可達70℃,易燃物爆炸引燃內飾(多地發(fā)生自燃事件)。
正確做法:清理中控臺易燃物,選用遮陽擋或停車陰涼處,常備車載滅火器。
遠光燈濫用:影響他人視線
誤區(qū):夜間在照明良好路段或會車時開遠光燈。
風險:強光致對向司機/騎車人瞬間致盲,引發(fā)碰撞或沖出道路。
正確做法:照明良好路段用近光;會車150米前切近光;跟車不用遠光;遇強光閃燈提醒而非對射。
與大車搶行/并排:忽視內輪差和盲區(qū)
誤區(qū):非機動車/行人貼近大貨車行駛,或在其轉彎時搶行。
風險:大車盲區(qū)致命,內輪差(后輪軌跡比前輪靠內)可碾軋進入區(qū)域的非機動車/行人。
正確做法:遠離大貨車!不并行、不搶道、不在其轉彎時進入側方區(qū)域。
懷抱嬰兒坐車:致命錯誤
誤區(qū):家長抱著嬰兒坐車,以為雙臂能保護。
風險:40km/h碰撞下,嬰兒會以100公斤沖擊力飛出,或被成人身體壓傷。
正確做法:嬰兒必須使用反向安全座椅(0-4歲),座椅安裝在后排,遠離氣囊。
雨天不開燈:“灰蒙蒙”隱身術
誤區(qū):小雨或陰天覺得“能看清路”就不開車燈。
風險:低能見度下車輛與灰色路面融為一體,后車無法預判距離導致追尾。
正確做法:只要雨刷動,立刻開近光燈!暴雨時加開霧燈(忌開雙閃干擾轉向提示)。
行人“低頭族”:過馬路看手機
誤區(qū):看手機/戴耳機過馬路,不觀察路況。
風險:無視信號燈、車輛盲區(qū),反應延遲導致被撞。
正確做法:過馬路前收手機、摘耳機,舉手示意,左—右—左觀察,快速通過。
鬼探頭:從障礙物后突然沖出
誤區(qū):行人或非機動車從公交車、綠化帶等視覺盲區(qū)突然橫穿馬路。
風險:司機反應不及,直接撞上(多發(fā)于公交站、路口)。
正確做法:行人:繞到可見位置觀察再通過;司機:接近盲區(qū)提前減速備剎。
頭盔“帶而不戴”:掛車上/不系扣
誤區(qū):騎電動車攜帶頭盔卻不佩戴,或佩戴不系卡扣。
風險:事故時頭盔飛脫,頭部直接著地(未戴頭盔顱腦損傷率高出80%)。
正確做法:騎行必戴盔,系緊卡扣,下頜留一指空隙。兒童乘坐也需戴專用頭盔。
開門殺:順手推門不觀察
誤區(qū):停車后直接推門下車,忽視后方來車。
風險:瞬間撞飛自行車/電動車,致人重傷甚至死亡。
正確做法:“荷蘭式開門法”——用離車門較遠的手開門(如左手開右車門),身體自然轉向后方觀察,確認安全后再下車。
讓孩子獨自下車——開門瞬間的失控風險
誤區(qū):停車后讓孩子自己開門下車。
風險:兒童可能突然推開車門撞到后方車輛,或直接跑入車道被撞。
正確做法:家長先下車,繞至孩子側開門,牽住手確認安全再下車。啟用童鎖防誤開。
高速事故現場滯留:圍觀爭論不撤離
誤區(qū):發(fā)生輕微事故后,人員在車道內查看車損、爭論責任。
風險:二次碰撞死亡率是首次事故的3倍以上!
正確做法:“九字救命口訣”——車靠邊、人撤離、即報警!立即撤至護欄外,150米外放三角牌。
后排乘客不系安全帶:“cushion陷阱”
誤區(qū):“后排比前排安全,系不系無所謂”或“坐墊厚不用系”。
風險:事故發(fā)生時后排未系安全帶者會撞到前排座椅,致前排人員頸椎斷裂,自身也可能沖破車窗。
正確做法:全員全程系安全帶!后排安全帶需從髖部過,肩帶貼胸不勒頸。
搶黃燈:誤把警示當沖刺信號
誤區(qū):見黃燈加速沖過路口。
風險:易與側向搶行的行人、車輛相撞,且一旦出事負全責。
正確做法:黃燈亮時未過停止線必須停車!預判綠燈時長,提前減速。
飛線給電動車充電:“懸空炸彈”
誤區(qū):從高樓窗口拉電線給樓下電動車充電。
風險:電線磨損短路引發(fā)火災(80%電動車火災因充電不當),殃及整棟樓。
正確做法:使用集中充電樁,充電不過夜,遠離易燃物。
紙上生花工作室出品
文字:劉聰
(責任編輯:梁艷)